本文转载自:澳洲李市民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留学时代我做错了很多事,所以也相应承受了不少后果。但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留学这段经历,一直待在国内,我可能确实不会做错那么多事,但有些事情可能我一辈子也不会明白,而“明白”这件事是很重要的,是一个人前进的基石。
误解与现实
央视曾经放过一个叫《在悉尼等我》的连续剧,当时我人在国内,因为之前我在悉尼留过学,所以家里人拉着我看了几集。看完之后感觉完全是胡编乱造,纯粹为了迎合国内人觉得留学生都是富二代不干正事的刻板印象。
其实对于留学生,很多人都存在误解。这里面原因很多,最主要还是媒体喜欢把留学生都说成是富二代,因为家里有钱又考不上大学,所以只能到国外读书,然后买个跑车跟男女朋友到处玩,也不上课,混个文凭回国继承家族企业。当时有个流行的说法叫留学垃圾。十年前我留学时候是这样,十年后其实也还是这样,
在海外留学生确实有这样一个群体,首先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出了国才会这样,在国内这些纨绔子弟的生活绝对要比国外奢华的多。
出了国,没了社会关系罩着,光是手里有钱,反而有所收敛。再说,这些留学生的比例,至少在我身边,连五十分之一都不到。用这五十分之一的人群的行为去评判其他的五十分之四十九,显然是不太公平。
最后说这部分留学生的年龄,其实大多不到20岁,他们自己很多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是觉得好玩,又没有父母在身边做引导,所以做出很多出格的事。
我认识的一个这样的留学生是北京人,他们家是我哥的朋友。因为他先到的澳洲,后来我飞去悉尼的时候,他们家人就说让我好好照顾他,又给了我一个小包,说这里面是给他带的感冒药等等。那个小包用黑色的胶带缠着,非常重手,但当时我很单纯就塞到自己行李箱里了。
等我的飞机到悉尼的时候,机场警卫感觉这个小包很可疑,就让我打开看,结果一打开,里面全是盗版盘,各种游戏,我至今还记得有“猪兔大战”,难怪那么重手。
当时我脑袋嗡的一声,完全是故作镇定。因为盗版盘好像是一张要罚5000澳币,几年后我听说有个中国学生拿电饭包往澳洲带《蜘蛛人》的盗版电影,结果被罚惨了,没了几万澳币。当时我心里这个骂,气这家人挖了个坑让我钻。
还好可能是因为盗版盘上都是中文字,机场人员看不出是什么,所以他就又塞回了小包里,给我放行了。放行前他还把我带的一些感冒药打开,确认了一下是否是违禁药品,这才我让过去了。当时我真是长出了一口气。
后来我见到那个留学生的时候,把小包给他,他完全没有感谢的意思,反而和我聊什么过两天我要买个游艇玩之类。所以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跟他联系过。几年后,他因为缺勤太多,被学校开除了,签证也没了,就回国了。
类似例子其实还有一些,我在火车站亲耳听到有留学生给他爸打电话说赌博输了几十万,他爸则说过两天给他打钱过来,不用着急。
还有我留学时候,勤工俭学工厂打工时候,一个高中生,在新西兰留学时候,他就买了几辆好车,他说很便宜。其中一辆宝马他很喜欢,于是海运来了悉尼,其他在本地卖掉。他说这种事在新西兰留学生圈很平常。
麦考利大学校园
回忆
前面说的这些人就是影视作品里面时常出现的留学生形象,其实和真实的普通澳新留学生相距甚远。在这里想说说我们这些普通留学生的故事,我们都是来自普通家庭的普通人,出国留学的钱是靠父母积攒出来,下了很大决心的。
十年后,当我和家人回首,感觉正是留学经历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从拒绝与人交往,懒散不知上进,成长为了一个乐观努力的人,在毕业后的十年间,我尝试过多种行业,后来和朋友一起开了一家公司,做手机app的开发。
十年前的我大概怎么也想不到,现在我的一个主要工作是和客户谈合作,每天都要接触不同的人。当年我的梦想则是:我要找一份不和人说话的工作。是留学经历改变了我的性格,也改变了我的命运。
现在我的孩子已经快五岁,我和老婆带他来到悉尼一年多,让他在这边上幼儿园。之前也有很多故事,在公众号发过一篇,有兴趣可以往前翻来看看。
我现在的职业是做新媒体,帮澳洲西人推中国市场,也帮国内公司在澳洲找资源,做两边的连接。
而且做成了一件十年前我就想做的事,那就是做中澳的文化交流。我用中文在中国社交平台上写澳洲,用英文在西人社交平台上写中国人,和两边人讲最真实的故事。
从这点来说,没有几个传统媒体可以做到,他们总是会夹带一些私货的,或者说他们其实根本就不了解真实的情况。
卧龙岗大学读研的我
我到澳洲留学时候大概是2003年,在这里先说一个当时留学生活里经常需要面对的事,那就是,吃。
中国有句话叫做“民以食为天”,说明吃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地位,从一家人吃什么饭就能看出这家人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在我留学时候,我家算是中产偏下阶级,如果从吃上反映出来就是如果我父亲提出:今天到饭馆吃一顿怎么样?我母亲就会说:一个拍黄瓜10块钱,我去买斤排骨,咱们自己回家炖。
所以在我2003年刚到澳洲悉尼的时候,不但不敢买东西,甚至有点不敢吃饭。我和ACL语言学校的同学在澳洲的超市里面转,用小本子记下每一样东西的价格。
到晚上回家,我打电话给母亲兴奋的说:妈,我看了,就是土豆最便宜,1澳币一公斤。我妈就笑了:“1澳币算过来就是6块钱人民币,6块钱一公斤土豆还便宜?”然后她怕我担心,就又说:“你该吃什么吃什么,不要算钱”。
可到澳洲的前几个月,我和班上的所有中国同学,每到购物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在价格上面乘一个6。对于本地人来说,一袋10块钱澳币的香肠已经算是很便宜的了。但到我们购物的时候,下意识的一算:50块钱一袋香肠!算了,还是再看看别的吧。所以当时很多人都是以5澳币,甚至是2澳币为标准购物的,超过两块的东西就不买。连主食面包都要挑昨天剩下的,能便宜一半以上。
老留学生们很多都不错,对我们也很照顾。这时候他们就劝我们这些新人:买东西的时候不能算,不能乘6,现在你人在澳洲就要用澳洲的思维方式。你们的父母也不希望你们这样的,等过段时间能打工了,钱就挣回来了。于是我们才慢慢放下了人民币兑换的包袱,购物的时候按照澳洲的物价水平来计算。这个时候,我的体重已经轻了十斤,大学毕业后我就一直减肥失败,现在终于成功了。我体重那时候大概是130,现在则涨到了180斤。
除了买菜,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做饭。上大学之前,我做家务无非就是扫地拖地,收拾厨房阳台。从来没有动过锅铲,就算有机会,父母也总是说:考大学是最重要的。
再后来上了大学几年时间都是吃食堂,几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还有要做饭的一天。现在我国内的许多朋友都已经结婚,婚后为谁做饭吵得不可开交,我想大概也是因为这个:不跟父母住了才发现原来饭是需要做的,不是看着电视,饭菜自己就跑到桌子上的。
我当时最喜欢或者说是只会做的一道菜是先把郫县豆瓣酱放到锅里用油烹热了,然后把白菜土豆之类的放到里面炒,所以炒出来一盘子都是红的。
刚到澳洲时候,我住在悉尼的Croydon Park。我的房东,一位北京大姐,刚开始看到这种情况之后感觉这个小子肯定很爱吃辣。后来她发现不对,因为连着多少个星期,这个小子天天都是一盘子红,原来是不会做饭。于是她就自己做饭的时候多做出一点,用塑料盒装着,到我上学的时候就让我带着当午饭。海外的华人之间,确实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所谓鄙视链,但也总有这种让人温暖感动的事发生。
因为班上的同学来自中国的各个地方,我们这些北方的就请教南方的女同学,觉得她应该是会做饭的。结果她给我们讲了她的故事:一天她的老外房东突然看到屋里黑烟直冒,以为是失火了,赶紧叫几个房客准备救火。
大家忙活了半天发现原来是这个女生把面包和鸡蛋放到微波炉加热,结果时间设得太长了,面包居然像木头一样的烧起来了。娶个南方老婆不用做饭的谣言不攻自破。后来这个南方女同学还真成了我的老婆,不过她现在手艺已经好多了。
学生时代的我和当时的女友现在的老婆
当时我感觉比较会做的反而是东北的朋友。他们做饭用的就是一招:乱炖。有次我问乱炖有什么技巧。结果东北朋友跟我说:乱炖乱炖,你看什么好就往锅里整,最后炖熟了就行了。
真是大受启发,我回家以后就试验了一下,萝卜土豆西红柿,放点肉末,一炖就是一大锅,够几天吃的,就是有时候整不好有点泔水味儿,不像是给人吃的。
除了家里,另一个吃饭的地方就是大学食堂。这一点澳洲倒是和中国相似,每天中午,每个摊位前都排着大长队。买了饭之后,走半天也找不到能坐的地方,到处都是人,黑的白的一群老外,来自地球的各个部位。
老外和中国人交谈的时候是有分寸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家还是带着面具的。但老外自己和自己人聊就不一样了,吃饭的时候开着各种玩笑,掺杂着各种街头巷尾的俚语。
也是这个时候,我一边吃饭,一边听他们聊天,反而能感觉到更多文化上的差异。比如有一次我听到邻桌的澳洲本地学生聊天,大概五六个人,都是20岁左右的样子。那个学生说:“我中午回家看到我哥们正睡在床上,我想过去开个玩笑,结果发现我女朋友正和他睡在一起。靠,管它的,我也不在乎。”周围人,包括他自己顿时一阵大笑。这件事如果换成是中国大学生,不是自己悲痛欲绝,估计就是要出人命了。
在学校食堂,中国留学生吃得最多的是学校特制的大号薯条。它的特点是每一根都有麦当劳薯条的四倍长四倍粗,而且总数也是麦当劳的四倍。
但价格却和麦当劳薯条相差无几。正因为它价格便宜,不伤钱包,又确实可以吃饱。像我一样喜欢泡机房图书馆学生就把它当作工作餐,有时算上加餐,一天会吃两次以上。
不过什么东西也不能这样吃,而且是天天都吃,还一天吃好几次。所以我曾在食堂听到两个中国留学生的问候。“Peter,下课了,吃了吗?拿几根。”其中一个人的手里拿着一盒,就是这种特大号薯条。另一个学生赶紧客气:“不了,不了。我这是大学第二年了,吃这个都吃怕了。”
当时我还是刚刚入学不久。薯条放在嘴里虽然已经没有了最初吃起来那种外焦里嫩的感觉,但也不算是味同嚼蜡,算是基本满意。
学校食堂里的选择当然不只是薯条这一项。但总体来说无非是炸鱼汉堡三明治和披萨。还有一些号称是中餐,实为泰餐的份饭。有时候食堂里的人会变着花样琢磨一些新产品出来。这里面包括整个的土豆放在油里炸,连皮都不削。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就曾经试过这一招,趁父母不在,把家里的土豆炸了当馒头吃。同我小时候一样,食堂厨师尝试了几次之后就放弃了。食堂还有一项发明是小披萨。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我特意尝试了一下。
它的味道就好像是我去亲戚家吃的锅盔。嚼在嘴里感觉像是嚼石头。所不同的是厨师放了一些香肠和芝士在上面,这就是它为什么叫做小披萨。这个实验应该说是更失败,只出现了两次就退出了食堂舞台。
最可笑的是,到月末我做结算,计算怎么样在学校吃饭最便宜。原以为应该是在薯条上花费的钱最多,但最后一算却是花在学校计算机房的那两台自动售货机上的钱最多。
平时为了写作业我经常会熬到午夜两点,没有作业的时候看书大概也会到12点左右。这个时候机房里格外安静,能有不到10个人。偏偏我的肚子老是不争气的响起来,“咕噜噜”。于是全机房的人就都转过来,看着我笑。其实之前算上早饭我已经吃过了三顿,但学校食堂大概下午5,6点就关门了,而且周围步行30分钟内没有任何一家小卖部。5点钟吃的晚饭,到大概晚上11点就消耗得差不多了。
等到12点左右的时候,我和朋友老何老赵老邹等人或者是一起回家,或者是在门口坐一会儿聊10分钟。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必定要路过那两台自动售货机。一台是听装饮料,另一台是巧克力,维夫饼之类的小食品。
第一台大家一般是不动的。有些人带一个水瓶装着茶之类的饮料。像我们这种省事省钱的就直接在机房旁的饮水池解决。但饥肠辘辘的我们怎么也拒绝不了第二台机器里面各式各样的小食品。那感觉就好像我们刚来的时候舍不得下馆子,看着学校池塘里的大白鹅流口水一样。
往往是某一个人先动摇了。他走过去,扔下几枚硬币。一袋巧克力或是薯片之类悄无声息的落在售货机底下。他拿起来,看到纸袋上写着:共100克。他于是知道了“悄无声息”落下的原因,空气阻力太大。但他马上就忘记了自己的饭量,一般是600克。
所以当他手里拿着空空如也的袋子的时候,他才开始后悔应该吃慢一点。几乎是在这第一个人大嚼的短暂10秒钟,周围所有的人都开始往售货机里投钱,看到别人吃东西,大家的心理防线终于崩溃了,但也都是一吃就后悔了。一袋薯片看着挺大,其实都是空气,真正的粮食还不到一口。
就在我们准备拒绝自动售货机的时候,学校好像是故意作对,添了一种新食品。这种新食品简单形容就是一个烧饼大小的饼干。投完硬币以后,这个饼干落到售货机的底部,能听到很明显的“当”的一声。
吃到肚子里也稍微有一点饱的感觉。所以很长一段时间,这种食品成了抢手货。不单是中国学生,甚至连老外学生到了机房也先买一个“烧饼干”,放到书包里存着,就等着晚上11点拿出来吃。
这两天我去这边一个大学,看到这种饼干仍然健在
大概就是因为以上原因,造成了我夜宵上的财政超支。分析出原因之后,第二个月我先到超市买了一个家庭特惠装的大包饼干,早晨上学就掏出一部分装到书包里面。等到晚上11点半,感觉肚子马上就要叫的时候,我掏出饼干,然后听到机房里同时响起一阵“噼噼普普”的撕塑料袋声,班上的同学不约而同的纷纷拿出萨其马巧克力等等,然后大家心领神会,相视一笑,大嚼。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留学时代我做错了很多事,所以其实也承受了不少后果。但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留学经历,一直待在国内,我可能确实不会做错那么多事,但有些事情可能我一辈子也不会明白,而“明白”这件事是很重要的,是一个人前进的基石。
留学对我来说的另一大意义就是吃苦,吃苦之后的反省让我学会了脚踏实地的做人。
所以很多认识的家长问我留学有没有意义的时候,我和他们说,留学的最大意义是给孩子一个离开父母,独自承担责任,独立成长的机会。
还有很多故事,咱们下次再聊。如果您有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给我发消息,我会专门聊上一篇。
设计师,开发,产品经理,营销经理
澳洲李市民:欢迎各位创业者和我联系,我会在自己的微博(8万粉丝),微信个人+公众号(6000粉丝)上为大家提供免费报道。
■无英语要求,也不用找工作,澳洲PR可飞速下签!配偶移民原来还有这种操作?
■突发!父母移民再传噩耗,担保金暴涨50%,难度全面升高!
■为什么要到澳洲留学?这十大理由告诉你
▼
更多好文
点击蓝字即可查看
■22个华人被捕!国外专柜包竟是假货!刚破获最大走私案:从中国走私,在美国门店售卖
■澳洲妈妈绝望呐喊:年入$30万,依然活不起!孩子上不起私校,买衣服只敢买优衣库…
■多国预警等级:严重!畅销全球洋奶粉遭细菌污染,可致病致死!
■中国人一家六口在澳洲全部被抓,至少判刑20年!竟然是为了这个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 澳洲微报(XWWB66)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最澳洲”观点。如您认为该资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过本站侵权投诉页面进行申诉。:最澳洲 » 华人移民感叹:出国留学就是为了给自己一个犯错误的机会